020-123-4567

新闻中心 分类
【文化中国行】非遗与艺术的跨时空对话 指尖翻飞一针一线生万物bbin娱乐场发布日期:2024-12-17 浏览次数:

  “大家看,我手里拿的这个花篮是我们这里的残疾人用钩针织出来的,是不是很好看,花篮里的花是不是和真的一样?”“大家知道钩针编织技艺吗?它是民间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又称钩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我觉得它也是大家小时候的回忆,小时候大家应该都穿过用钩针织的鞋子、戴过用钩针织的帽子吧……”

  12月6日上午,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钩针编织技艺非遗工坊内,残疾人朱美玲正和搭档高起群坐在一起直播,售卖残疾人用钩针编织的手工艺品。

  “好看!”“花篮多少钱?”“还有什么用钩针编织出来的东西?想看。”两人支起的手机屏上不时会弹出一些网友互动留言。

  站在直播间门口,鲍霞若有所思,就直播时的一些问题,她与一旁的销售团队负责人尤启宁沟通起来。

  42岁的鲍霞是钩针编织技艺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也是西宁市城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宁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人。

  与尤启宁聊完,鲍霞回到工坊编织间,坐在学员中间指导大家,学员们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钩针,左手挑着毛线,彩色的毛线在她们的指尖上下有节奏地翻动,牵引出各式互锁的线圈。

  如今,在非遗工坊,跟着鲍霞一起学习钩针编织技艺的学员,45人是青海本地人,其中12人是残疾人,还有30多人来自外省。

  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一上午时间,学员钩织的饰品挂件、车载摆件等一件件钩织品逐渐成型。

  在钩针编织技艺非遗工坊内的一个个展示架上,摆放着用钩针编织得栩栩如生的萱草花盆景、三角梅盆景、苍兰盆景;色彩斑斓的花束bbin娱乐场、精致可爱的婴儿鞋帽、时尚新潮的手提包、小巧别致的发簪,还有抱枕、纸巾盒、台灯、披肩、雪豹摆件等各式各样的手工钩织品。

  在鲍霞眼里,钩织品不仅要好看,更要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融合,传递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成为一场非遗与艺术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对于从小就开始接触手工钩织的鲍霞而言,毛线钩织不仅是她从小的爱好,更是呈现和表达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朴素与时尚钩织起来的一种方式。

  “我从小就看家人用钩针编织袜子、帽子bbin娱乐场、鞋子,经常看着他们钩织,慢慢地我也学会了。9岁时,我专门找别人不穿的塑料底的鞋子,把鞋面拆掉,找点毛线钩织成凉鞋穿。”鲍霞说。

  成家后,鲍霞和爱人开过货车,当时车上的挂件都是她钩的。2016年,鲍霞生完孩子后留在家中照顾孩子,那时起,她再次拿起钩针和毛线,开始了钩针编织生涯。

  货车上的挂件是鲍霞钩织的第一件作品。“当时汽车装潢店都找我进货,我卖得挺好的。后来有司机想要小孩戴的帽子,我也给做,那时候我手里基本没有存货,都要提前半个月订购。当有人欣赏你钩织的东西时,就会觉得精神上很满足,觉得自己的爱好和坚持很有意义,后来我就想开个钩针编织工作室。”鲍霞说。

  2023年,在城西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鲍霞成立了钩针编织技艺非遗工坊。在彭家寨镇政府、市区残联部门、城西区一些社区的组织下,鲍霞开始教授宝妈、残疾人等人群学习钩针编织技艺。

  “以前大家喜欢钩织,是因为生活物资匮乏。现在喜欢钩织,是因为业余爱好。一针一线里蕴藏着大千世界,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用针线实现,只要有人想学我都教。”鲍霞说。这两年,她不断走进爱好钩针编织的人群中,传承推广毛线钩织技艺bbin娱乐场,让更多人学习和深入了解毛线钩织技艺和文化。

  到目前为bbin娱乐场止,鲍霞已给200余人做了钩针编织技艺培训。有10余人摆摊卖起了自己做的钩织品,有45人留在非遗工坊制作钩织品。

  随着非遗工坊钩织品的品类越来越多,鲍霞带着大家的作品走进旅游产业服务中心、旅游景点,参加各类活动,让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接触到较有特色的毛线钩织作品,也让更多人进一步了解钩针编织的技艺和文化。慢慢地,她发现有许多人对钩织品感兴趣,也愿意购买大家的作品。

  “大家在非遗工坊学会钩织后可以拿回家织,做好后交给我就行。现在学员的优秀作品都会通过多种方式销售,每个月能收入一千多元,夏天摊位多卖得好时,每个月有三千元。”鲍霞说。

  为了促进残疾人实现再就业,鲍霞尝试着成立了由9名残疾人组成的线上直播团队,每天由残疾人线上直播带货,多渠道销售她们的钩织品,这便是文章开头的情景。

  作为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如何传承推广钩针编织技艺,又如何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鲍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她一直想做和在做的事情。鲍霞说,接下来,她将和学员到各个学校开设非遗进校园钩针编织课程,向学生传授手工钩织技艺,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实现钩针编织技艺的传播。